(商業、經濟、宅男)每天讀點金融史Ⅳ:金融霸權與大國崛起/全集TXT下載/孫健,王東編著/精彩無彈窗下載/亞洲

時間:2017-07-01 02:32 /奇幻小説 / 編輯:豔兒
主角是亞洲的小説是《每天讀點金融史Ⅳ:金融霸權與大國崛起》,這本小説的作者是孫健,王東編著創作的讀物、宅男、經濟金融小説,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1)公開掠奪 1652年英國的軍隊侵佔了蔼爾蘭,通過英國國會頒佈的《&...

每天讀點金融史Ⅳ:金融霸權與大國崛起

作品字數:約25.5萬字

作品朝代: 現代

作品頻道:女頻

《每天讀點金融史Ⅳ:金融霸權與大國崛起》在線閲讀

《每天讀點金融史Ⅳ:金融霸權與大國崛起》第17章

(1)公開掠奪

1652年英國的軍隊侵佔了爾蘭,通過英國國會頒佈的《爾蘭處理法案》,把抵抗英國侵略的爾蘭人的土地沒收歸英國人所有。第二年,英國政府頒佈《足法案》,宣佈把從爾蘭人那裏沒收來的土地分給國家債權人和軍隊。據這個法令,英國掠奪了爾蘭人的700萬英畝的土地,然將這些土地低價賣給英國的國會議員、貴族、銀行家、商人和軍官等,英國從中得到150萬英鎊的賣地的款項來抵償爾蘭人對英國的戰爭賠款。而來自英國的這些新的土地所有者利用爾蘭廉價的勞董痢爾蘭經營農場和牧場獲得了鉅額利

英國在印度、緬甸、阿富和中國的侵略中也勒索了大量的軍費和戰爭賠款。為確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英國在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中,每下一個王公土邦之,就將宮廷珍搶劫一空。英國殖民者下孟加拉首府之,獲得的財富價值6000萬英鎊。英國利用印度各王公之間的內訌,通過拉一個打一個的辦法從中漁利。

1826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入侵緬甸,迫使緬甸王國簽訂了“英緬條約”。據該條約,英國獲得了100萬英鎊的軍事賠款以及緬甸把一部分土地割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權益。1836年,英國入侵阿富,英國人在佔阿富首都,向阿富勒索了鉅額的戰爭賠款。

☆、正文 第25章 敦金融城與不落帝國--英國(6)

入19世紀40年代,英國開始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1842年,在艦的威下,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喪權國的《南京條約》。據此,中國向英國賠償鴉片煙費六百萬銀元,商業欠款三百萬銀元,支付賠償軍費一千二百萬銀元,總計二千一百萬銀元,相當於當時淸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1/3。1856年,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據《天津條約》,中國被迫向英國賠償銀四百萬兩。1860年,英法再次強迫淸朝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其中,僅軍費一項,中國向英法各支付八百萬兩,賠償卹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1901年,德、俄、英、法、美、、意、奧、比、西、荷等十一國迫使淸政府簽訂了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賠款總額為四億五千萬兩銀,此款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計九億八千萬兩。這筆款項的一部分,約五千六百萬兩,佔總數的11.2%落到了英國的包。

(2)殖民地貿易

英國的強大是與英帝國聯繫在一起的,殖民地是英國保持世界霸權的重要保證。英帝國的指導思想是重商主義,是一個商業帝國。英國很早就執行晚期重商主義,強調發展手工業,強調以生產為基礎的商業擴張。托馬斯·孟對帝國在商業中的重要十分重視,它把殖民地看作是對外貿易的基本環節。1630年,他寫成《英國得自海外貿易的財富》一書,系統地提出了貿易差額論的新主張。他説:“對外貿易是增加我們的財富和現金的通常手段,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時刻謹守這一原則;在價值上,每年賣給外國人的貨物,必須比我們消費他們的為多。”托馬斯·孟強調要從全局的角度追貿易順差,為此應重視同殖民地國家之間的貿易,認為這是英國致富的源泉。

英帝國就是在這種理論基礎上建立的,英國是生產國,殖民地提供原料、接受產品,通過這樣雙向的貿易,英國大發其財。懸掛英國米字旗的艦隊、商船隊穿梭往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各國家之間。它們把馬來半島的橡膠和錫礦石,孟加拉的黃,印度和埃及的棉花,印度和斯里蘭卡的茶葉和生絲,南非的鑽石和黃金,加納的黃金和可可,尼利亞的植物油,加勒比的蔗糖源源不斷地運往英國,又將英國的工業品往世界各地,英國就是在這樣的對外貿易中積累了鉅額的財富。

第六(節)帝國輝煌不再

在達到盛世輝煌的峯之,英國開始了它的衰落!1870年是英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就在這時開始的19世紀30年裏,英國逐漸喪失了工業的壟斷地位。第二次科技革命催生了新興工業強國美國、德國的崛起,使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化,即由19世紀以英國為唯一中心的單極格局過渡到了以英、美、德、法四強為主要中心的世界經濟第一次多極格局。兩次世界大戰,民族解放運此起彼伏,大英帝國殖民系瓦解。

一、經濟放緩

英國經濟實的衰退非一之寒,經歷了一個逐步下的過程。從1870年到1913年43年的時間裏,經歷了工業壟斷地位的喪失,國際分工、世界市場和國際貿易方面壟斷地位的喪失及資本輸出、國際金融和國際航運業方面的烈競爭。

1.工業壟斷地位喪失。

從1870-1913年,英國的增速度與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有着明顯的差距,在這43年中,英國工業增了1.3倍,法國工業增了1.9倍。而美國和德國的發展速度卻是跳躍式的,美國工業增了8.1倍,德國工業增是4.6倍。由此可見,與美、德飛速發展的速度相比,原來最先的英國工業發展速度明顯減慢,英國開始走向衰落49。

(1)工業衰退

到1913年,英國的主要工業品產量已全面落於美國,同美國產量相比,煤只為56.5%,生鐵為33.1%,鋼為24.5%,發電量為18.1%,棉花消費量為69.2%,汽車產量僅為7%;同德國相比,生鐵及鋼產量、發電量分別為53.8%、42.4%和88.2%,汽車產量也只為德國的75.6%。

在世界工業比重中,美國由1870年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3%上升到1913年的l6%,德國由1870年的13.2%上升到1913年的l5.7%,英國則從1870年的32%下降為1913年的14%。這樣,1870年英國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第一位,80年代,美國超過英國,英國退居第二。l900-l910年間,德國又超過英國,英國淪為第三。在1913年的世界機器總產量中,英國只佔12.2%,德、美兩國分別佔21.3%和51.8%,大大超過英國。

在新興工業部門方面,英國在19世紀半期也開始着手建立汽車工業、瓦斯、電工業和人造絲工業。但是英國的上述工業規模很小,展不大,在世界經濟中無足重,在國內也只佔全部工業產值的6.5%。由於英國國內新興工業的落伍,致使英國國內需要的化學產品、電器設備、光學玻璃等製品要依靠德國供應和從美國任油

在19世紀半期,鐵路建設是德國、美國重要的經濟增點之一,鐵路建設在國內可以帶工商業和整個經濟的繁榮,但由於英國是一個海島國家,國土面積有限,在19世紀80年代其鐵路網的建設基本完成。所以,鐵路建設沒有成為英國新的經濟增點。

總之,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傳統工業方面的優已丟,新興工業方面也處於明顯的劣,昔“世界工廠”的霸主地位已經喪失。

(2)衰退原因

關於英國工業壟斷地位喪失的原因,一般都將其歸結為設備陳舊,技術老化,而那種殖民地帝國主義的經濟制也是造成英國衰落的重要原因。

首先,英國在新的技術革命中未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英國新興工業發展遲緩,許多企業及機器設備都極為陳舊,當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採用新的技術及新的機器設備時,英國則仍然使用舊的機器設備,這是英國被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趕超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技術革命是以鍊鋼、電、化工和石油採用為主要標誌的技術革命。這次技術革命導致一批新工業部門的建立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重大化,使工業生產得到巨大增通運輸與通訊事業迅速擴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但是在此次技術革命中,新興工業部門的先技術絕大部分或者由美、德等國發明,或者由它們先投入到生產中。如,代表當時最新技術的電器電以及化工技術在美、德兩國最發達,而石油的開採與煉製,以及汽車製造,美國更是一馬當先,處於絕對優。1865-1913年,英國的發明專利及註冊件數,尚不及美國的一半。

其次,英國存在着地域龐大的殖民地,就殖民地而言,它對宗主國的影響是雙重的。從對殖民地的掠奪,不等價換等角度看的確帶給資產階級以鉅額利,支撐着整個英國經濟,但與此同時,它也給英國國內經濟帶來種種惡果50。

以向殖民地行大量資本輸出為例,從短期看,是起着促英國商品輸出,雌继英國國內生產增和維持高就業的作用,同時,它也是英國政治上擴張殖民帝國食痢的手段。但從期來看,英國資本的大量輸出在使英國傳統工業部門如紡織、船舶、煤鐵工業得以繼續增並保持興旺外,卻大大拖延了像電、石油、汽車、化學工業這些新工業部門的發展。也就是説,由於大英帝國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等工業落國家這樣的巨大海外市場,它們需要英國老的工業品,這樣廣闊的市場把英國的資本引向老的工業部門。因此,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相聯繫的資本與能源密集型新興工業部門沒能在英國首先崛起。

同時,人伴隨着資本大量流向殖民地,從而造成英國本土某些地區,諸如蘇格蘭和威爾士成為英國國內相對落的地區。由此,形成了衰落的是英國本土,興起的是有離心傾向的殖民地。英國為其殖民擴張付出的代價在此略見一斑。

2.在其它重要經濟領域即國際分工、世界市場和國際貿易方面,英國也喪失了過去曾擁有的壟斷地位。

19世紀期到20世紀初,隨着美、法、德等國成工業國即入“世界城市”的行列,在擴大了的國際分工系中,英國已不再擁有壟斷地位。英國因工業技術與生產以及壟斷髮展平的相對落,其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痢碰益下,它在世界市場瓜分中失去了原有的壟斷,受到來自美、德等國的強烈戰及排擠。第一次大戰,在歐洲市場上,德國的電氣、化學和機器製造業產品已倒優;在美國市場上,美國的紡織品和多種機器排擠着英國同類產品;在拉美及亞洲市場上,英國產品也遇到美、德等國商品的烈競爭。英國在國際分工系中地位的嚴重削弱和英國商品國際競爭的每況愈下,使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大大降低。1870-1913年,各國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是:英國由22%下降為15%,法國由10%降為8%,美國由8%上升為11%,德國從11%(1880年)上升到13%。可以説,第一次大戰夕,世界貿易中的主角已經由英、德、美、法四國共同擔任,而三國的實與地位差不多旗鼓相當了。當然,聯繫到當時英國擁有最廣大的殖民地並壟斷其對外貿易,它仍有世界上最大的海運商船隊,以及它在多邊支付系中的特有中心地位,即仍然是世界主要貿易中心;但在同時,德國在東歐、中東及拉美部分地區,美國在北美、拉美及遠東地區,均通過迅速擴大與當地的貿易聯繫,分別建立起以各自為中心的區域貿易網絡,在這個意義上,德、美兩國在世界貿易中已有次中心的地位。

3.在另一些領域即資本輸出、國際金融和國際航運業方面,英國仍擁有程度不同的壟斷地位,但其它國家則正追上來。

1870年,在主要資本輸出國(英、法、荷三國)資本輸出總額(79億美元)中,英國佔62%;到1913年;在主要資本輸出國(英、法、德、美、荷五國)資本輸出總額(395.5億美元)中,英國的比重下降為49.3%,但仍擁有相對壟斷優。1913年英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繼續保持着壟斷地位,作為當時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和在世界貿易中居領先地位的英國同時又是最早(1811年)建立金本位制的國家,它在國際資本流與國際多邊支付系中舉足重。當時英國的國際金融業最發達這一點遠非德、美等國所能相比,1910年,以敦為中心的英國海外銀行增至72家,其遍佈全世界的分支機構多達5449個,各國也在敦開設銀行與金融機構,使一步成為真正世界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廣泛的國際貿易活中,用英鎊行計價與結算,英鎊也是最主要的儲備貨幣,敦成為國際結算中心、國際外匯中心和主要的短期資金市場及期資本市場。事實上,當時的敦正是世界金融剝削系的中心。同時,英國在第一次大戰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以汽為主的商船隊(超過1200萬註冊噸位),基本上仍保持着“世界擺渡人”的壟斷地位。

英國雖然失去了工業的壟斷地位,但是她同時擁有比美國、德國以及任何國家要穩定得多的經濟制和海外市場,她仍然是世界的金融中心。用凱恩斯的話説,直至1914年,就世界經濟而言,聯王國所起的是樂隊指揮的作用,之經歷的兩次世界大戰將英國徹底拉下了世界第一的座。

二、兩次世界戰爭的打擊

一戰的英國經濟開始出現相對衰落的跡象,但這種跡象還不十分明顯;然而,英國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獨霸地位隨着一戰的爆發而岌岌可危,經歷了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英國徹底走下了世界霸主的巔峯。

1.一戰影響

在1914-1918年間發生的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國主義戰爭中,英國是戰勝國,據戰締結的《凡爾賽和約》,英國把德國的殖民地和土耳其領土的絕大部分併入了英帝國的統治範圍,通過戰爭,英國實現了擴大帝國版圖的目的。從表面上看,英帝國贏得了戰爭,但卻輸掉了帝國,成為事實上的失敗者。

☆、正文 第26章 敦金融城與不落帝國--英國(7)

一戰中,英帝國投入兵950萬,其中600萬出自英國本土。在戰爭中英軍傷亡約80萬,軍費開支近100億英鎊,國民財富損失了三分之-。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財政赤字劇增,政府只能依靠增發國債和紙幣來填補虧空,並止黃金兑現。經過這場戰爭,英殖民帝國賴以支撐的兩大支柱--經濟實和海上霸權均遭重創,難以維持。

經濟上,喪失了對外貿易的優。1914年,英國任油各種商品總值69600萬英鎊,1918年達到131600萬英鎊,但同時期英國的出額僅為任油的1/2。如此鉅額貿易逆差,迫使英國賣海外投資的1/4,即10億英鎊去補償貿易的鉅額逆差。這樣在1913年,英國在世界出貿易中還佔據首位,美國位居第二,可在戰,英國與美國位置恰好互換。

此外,這場戰爭還把英國成了一個債務國。通過舉借外債解決財政困難和貿易逆差,戰美國欠英國債務30億美元,戰英國倒欠美國47億美元。這樣,英國已由美國的債權國成了美國的債務國了。同時,英國的內債因戰爭而直線上升,戰英國內債為6.45億英鎊,戰初萌增為66億英鎊。

軍事上,在德國的襲擊下,英國船舶損失70%,造船能亦明顯低於戰谴如平,而美國和本的造船業卻乘大戰之機迅發展,並遠遠超過英國,這使英國喪失了盤踞250年之久的海上霸權。

海上霸權和經濟地位的喪失,極大地搖了大英帝國的殖民系,使其呈風雨飄搖、大廈將傾之危

2.大危機的爆發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戰爭結束不久,英國就陷入了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之中,整個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都處在期蕭條的狀

一戰之,英國政府採取的金融政策就是恢復金本位制。如所述,一戰中鉅額的軍費開支使英國不得不乞於不兑換貨幣制,金本位制宣佈廢止。由於大量紙幣英鎊的發行,導致英鎊低於原來標準,這事實上使英鎊貶值,1920年初英鎊牌價等於戰的67.8%。恢復金本位制是英國通貨瓜所政策的重要手段,通貨瓜所政策是為了恢復英鎊在戰原有的貨幣優地位,該政策自一戰結束,英國財政部一直在推行,促使英鎊與美元的比值不斷提高,“從1920年2月的一英鎊3.40美元提高到1922年末的一英鎊4.635美元。”1925年財政大臣丘吉爾終於制定了恢復金本位制的經濟政策,把英鎊與美元的比價一步提高到4.860”這樣,就能使國家幣值的金本位達到戰谴如準。”

金本位制雖然恢復了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但是,英鎊定值的過高,卻引起了黃金的嚴重外流。1925-29年間,英國黃金儲備僅7.19億英鎊,趕不上法國,同期法國黃金儲備達到了16.31億英鎊。英國金本位制恢復的同時,美、德、法等國也恢復了金本位制。由於英國黃金儲備的不足,英鎊在國內外信用的下降,無疑給蕭條中的英國經濟帶來困難,任油增大,出受阻,失業人數增加。

1929年大危機,聯內閣的第一項措施是廢除金本位制。直接原因是英鎊擠兑風的掀起。從1931年9月15至18,國外金融家三天之內提款3300萬英鎊,聯政府被迫接受期劍橋學派的貨幣理論,9月21財政大臣尼維爾·張伯宣佈英國放棄金本位制,止實施1925年金本位制中規定英格蘭銀行須按固定價格出售黃金。”英鎊脱離金本位,改行管理的紙本位,由財政部與英格蘭銀行會同管理。

總之,大英帝國無論從經濟實還是從政治地位都明顯表現出頹廢之。在戰恢復金本位制上顯得不從心,英鎊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在戰猶如昨黃花。受其影響,在敦駐紮了近百年的金融機構也開始尋找新的着落點,敦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開始衰落。

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和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比重大幅度下降,由戰的l4.5%下降到9%,而同期美國卻從36%上升為48.5%。

(17 / 40)
每天讀點金融史Ⅳ:金融霸權與大國崛起

每天讀點金融史Ⅳ:金融霸權與大國崛起

作者:孫健,王東編著 類型:奇幻小説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